導讀] 據國家防總統計,今年以來,我國已有41座城鎮遭受內澇。汛期到來,城市“看海”已成某些地方的“新常態”。“街上游泳”“路邊捉魚”“汽車漂浮”、小區住宅樓一夜之間成“海景房”等新聞也見諸報端。
原標題:逢雨必澇,如何破解“城市看海”之困
本報記者 王 怡
據國家防總統計,今年以來,我國已有41座城鎮遭受內澇。汛期到來,城市“看海”已成某些地方的“新常態”。“街上游泳”“路邊捉魚”“汽車漂浮”、小區住宅樓一夜之間成“海景房”等新聞也見諸報端。
7月27日,國家氣象局舉辦了“直擊天氣——與科學家聊天”活動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,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端義宏,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
水資源所研究員嚴登華共同做客中國氣象局演播室,為城市走出“看海”的窘境支招。
城市化造出了“雨島”
“這是今年上海大的一次降雨圖,大家可以看到,降雨量大的地區正是上海的中心城區。”丁一匯指著降雨圖解釋,紅色強暴雨區域是上海市的“雨島”,即極端降水發生地方,而郊區則雨量很小。
丁一匯介紹,結合50年氣象資料可以看出,上海市極端降水的強度和頻率都在增加,這里有氣候變化的影響,還有今年海洋發生的厄爾尼諾使得水汽來源增加。然而,城市化影響是根本的原因,超級城市不斷擴張,高樓林立,人口密集,汽車保有量增大,曾經的稻田被交通和樓宇代替,失去了自然溫度調控,使得城市頻頻經歷極端天氣。
“不僅是上海,我們觀察發現,現在城市的一次強降水時間變得越來越短,突發性越來越強,讓預報面臨很大挑戰,以前的‘老皇歷’也不管用。”丁一匯說,由于大城市的擴展,暴雨出現的時間不斷向后移,本來下午4點鐘發生的,現在變成5、6點,正值上下班時間,使城市交通管理造成一系列混亂,這些都是城市化后果,如果不應對,將來會給市民造成很多不便。
在今年城市看海的名單中,還有許多新建城區上榜。張建云介紹說,今年6月份南京三次明顯降雨過程讓南京所有大學成為“河海大學”,郊區的大學城成為了“知識的海洋”,其中還包括江寧新區和機場周邊,新區的洪澇反映出城市規劃思路問題。
建“
海綿城市”或是出路
面對城市看海的困境,近年來,國家提出了構建“
海綿城市”的措施。自去年開始各地紛紛啟動了
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。張建云介紹,
海綿城市就是把
城市建設的像一塊海綿:在下大雨的時候,能下滲、能滯留、能蓄存、能凈化水;沒有降雨的時候可以把水放出來,可用可排。
“低影響開發是我們在構建
海綿城市提出的。比如,停車場鋪快速下滲的磚,城市保持一定的綠地和一定的水面,就是從源頭來減少徑流量的產生,降雨要能下滲,不要產生澇,從源頭減少開發的影響。”張建云說。
在批
海綿城市試點中,已有16個城市被列入名單。國家將分3年,對名單中的直轄市每年投資6億元、省會城市每年投資5億元、一般城市每年投資4億元。張建云說,希望通過
海綿城市建設解決城市看海、城市污染和城市
水資源短缺等問題。
對于
海綿城市具體解決的問題,嚴登華介紹,比如綠地建設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設配比關系,要確立合理指標;再比如說國外很多城市綠地往往有一個澇水儲水系統,要求地面應該比綠地要高。“現在,我們走在北京街上發現地面比綠地要低,這就容易形成路就積水。在構建
海綿城市時要遵循內澇發生的規律,首先要讓澇水盡可能少。”嚴登華說。(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)